「大姐為他付出青春,他用似錦前程與兩棟房產來回報。」
相信有許多人都會覺得,家長和姐姐的溺愛,大機率會教養出一個懶散、任性的弟弟。
就像是我們常提起的「扶弟魔」,每當姐姐在外賺了錢,都要優先給弟弟用,無論買房、娶妻還是生活,大姐都承受著莫大的壓力。
更重要的是,即便姐姐如此付出,弟弟卻絲毫不知感恩,甚至對著姐姐頤指氣使。
但有這樣一個人,他也是被父母和姐姐幫扶的弟弟,可他卻不無情,反而充滿感恩。
而這個人,就是我們熟悉的演員鄧超。
曾幾何時,鄧超家里的條件十分差,連他讀大學的學費都拿不出來。
正當全家人都愁眉苦展的時候,大姐卻站了出來,直接就說自己會幫著供弟弟讀書。
大姐這番話可不是說說而已,自那之后,她打工賺來的錢,幾乎都寄給了鄧超,自己卻只留下極少的生活費,犧牲頗大。
而這樣的付出,最終讓鄧超銘記恩情,選擇用兩棟房產,來感謝大姐對自己的愛。
1979年,鄧超出生。
鄧超的身份在家里其實有些尷尬,因為他的父母都是失婚后另外結合的,而且都帶著各自的孩子。
而鄧超,是唯一一個兼有父母兩人血脈的孩子。
不過,這并不意味著鄧超就會遭到「嫌棄」,反而作為最小的弟弟,在家里受盡了寵愛。
家里條件不好,為了養好幾個孩子,父親只能嚴格分配每一餐的飯食,確保孩子們不會餓肚子。
這樣的家規,有時候讓鄧超頗為不滿,總想著多吃點,但父親就是不讓,還是大姐偷偷省下一些食物,悄悄遞到鄧超的手里。
對于此事,至今鄧超都記在心中。
在這個大家庭里,父親鄧中林是嚴格的管教者。
在那個年代,幾乎每個男人都會貫徹「棍棒出孝子」的觀念,所以鄧中林也是如此,對待鄧超這個「親生孩子」更是過分。
但也是因為父親時常用棍棒來施教,使得小時候的鄧超,成了一個乖巧的男孩。
而且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,深得老師的喜愛。
不過,當時父母為了生計,天天在外奔波,所以鄧超的童年其實并不完整。
而如此一來,大姐就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。
在家里還好說,但是在學校上課的日子里,大姐幾乎無法看護弟弟,所以擔心弟弟的大姐,只能在鄧超很小的時候,把他帶著一起上學。
為了讓鄧超不亂跑,大姐還不斷懇求自己的老師,幫忙代看弟弟。
起初老師是拒絕的,畢竟不是自家的孩子,但大姐卻是一遍遍地找,最后老師見他們實在可憐,便商量著輪流看護,誰沒課,誰就照顧鄧超。
正是大姐的費心,鄧超才沒有學壞。
可人算不如天算,隨著年紀增長,鄧超進入了青少年叛逆期。
他開始挑戰權威,如父輩和學校。
他用充滿個性的穿著,挑戰學校規矩,甚至頻繁去當地的娛樂場所。
自然,父親鄧中林不可能對此無動于衷,于是,暴風雨般的沖突再度激發,父子間的關系一度緊繃到了極致。
有一段時間,鄧超總是處在緊張和不安之中,和父親的爭吵也成為了日常。
更搞笑的是,因為鄧超是父親與現任妻子唯一的孩子,鄧中林無形中將他視作緩解壓力的出口。
只要生氣,鄧超絕對是父親的出氣筒。
這種家庭狀況,使得15歲的鄧超有了離家出走的念頭。
一番躊躇之后,一個人的鄧超南下來到東莞,靠著自己的舞蹈能力,開始在一家舞廳做伴舞。
由于他舞技精湛,很快就受到舞廳老闆的青睞,成為了領舞。
這個經歷加強了鄧超的信心,他堅信自己可以獨立生活,不再需要依賴家人,就開始在東莞樂不思蜀。
望子成龍的父親,聽說兒子在東莞闖蕩以后,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兒去尋找兒子。
夫妻倆輾轉各大舞廳尋子,在半個月的努力尋找后,他們終于在一個舞廳看到了鄧超。
當看見兒子時,鄧中林感動得淚流滿面,堅定地向兒子保證:「孩子,回家吧,以后爸爸再也不會打你了。」
歸家后,他和父母一起決定報考當地的話劇班,這樣既能讓家人放心,又能讓他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。
1995年,鄧超進入江職院的話劇班,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生活篇章。
在話劇班度過的這幾年,鄧超徹底改變了自己,而且從內到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。
知道鄧超過去經歷的老師鄧學東,對他有著特別的關注,這也促使鄧超的蛻變更加順利。
為了讓鄧超回歸正軌,鄧學東曾多次找他溝通。
而經過反復的談話,鄧超漸漸意識到自己的缺點,以及和同學們差在哪里。
他決定改變,把自己另類的打扮一一去除,發色也染了回來。
他不再浮躁,開始聚焦于學業和表演,由一個頑皮小子成長為師長們眼中的優秀學生。
有了老師和父母的引導,再加上鄧超足夠努力,他後來考上了中戲。
自此開始,這個曾經偏離人生軌道,卻及時悔改的「叛逆少年」,正式踏上了尋夢之路。
但高昂的學費,讓他一度猶豫著是否要放棄,畢竟自己已經花了家里太多錢了。
聽到這個消息,家人卻齊聲反對,尤其是已經工作的大姐,她堅定地表示:「錢的方面我來負責。」
此后,除了每學期的學費外,父親每個月都會按時把生活費郵寄給鄧超。
大姐甚至用盡了全部積蓄,來支持弟弟的學業。
當所有的一切漸入佳境,家中卻傳來了壞消息——父親得了糖尿病。
本來如果定期吃藥,病情是可以控制的,但為了省下錢供鄧超上學,父親不再買藥。
這件事,還是後來大姐告訴鄧超的。
聽到這個消息,鄧超徹底明白了家人為他付出的艱辛。
他知道,他欠父親一個道歉。
鄧超畢業后被分配到國家話劇院工作,有了穩定的收入,也有拍電影的機會,好日子似乎就在眼前。
結果家里傳來了一個讓他久久緩不過來的消息——大姐得了癌癥。
2003年,鄧超正在外地工作,聽到大姐的消息后,他立刻打電話安慰,并催促她馬上去北京治療。
回到北京后,鄧超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,大概幾萬塊錢。
為大姐預訂好了醫院和床位,可這點小錢對治療癌癥來說,簡直不值一提。
為了救治大姐,鄧超開啟了和時間賽跑的模式,片場成了他的第二個家,每日都會在片場工作十幾個小時。
由于長期的過度勞累,鄧超頻繁昏倒,甚至開始出現尿血的異狀,但他選擇瞞著所有人,只是默默地拼命掙錢。
幸運的是,大姐患的是甲狀腺癌,它相對良性,轉移速度低,手術治療很成功。
通過這次危機,鄧超越發成熟了,他在工作上更加努力拼搏。
然而天公似乎過于不公,當大姐好轉后,父親又突然病倒,這是他早年糖尿病逐漸逼到極點的爆發。
2005年,鄧超在忙碌的拍戲中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,知道父親的病情后,他立馬趕回南昌。
經過醫生的診斷,得知父親患上尿毒癥的消息時,鄧超無法接受。
他帶著父親四處求醫再檢查,結果卻始終一樣——鄧中林確實是患上了尿毒癥。
父親的腎功能已經嚴重衰竭,緊急需要進行透析。
雖然鄧超內心萬分痛苦,但他必須接受這個現實。
在接下來的日子里,鄧超像個守護神一樣,始終待在父親的身邊。
每次父親去醫院做透析,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,為了讓父親心情好轉,鄧超就會向父親分享自己在劇組里發生的故事。
然而,陪伴總是短暫的。
透析是持續且高昂的治療過程,因此,鄧超不得不返回劇組,通過工作賺取醫藥費。
正是在這個期間,鄧超接拍了《少年包青天》。
遺憾的是,盡管鄧超在劇組拼命工作到筋疲力盡,卻仍無法拯救即將離開他的父親。
在青春時代,父親付出的那些溫暖和關愛,像電影般在腦海中播放。
無奈與歉疚之下,鄧超痛哭流涕,但這些都無法改變父親已經去世的事實。
被通過后,他決定通過自己的方式紀念父親。
後來,他自編自導了《銀河補習班》,電影中許多細節,其實就是抽取于他的兒時回憶。
悲傷使鄧超更加成熟,每一次扮演角色的投入,都展示了他身上沉甸甸的責任和擔當。
他出色的演技,吸引著無數觀眾。
尤其是他在《集結號》中的精彩表現,為他贏得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的榮譽。
從那之后,鄧超繼續為我們貢獻了許多熱播經典劇作。
《李米的猜想》和《狄仁杰通天帝國》等作品,在鄧超的從藝歷程中,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。
同時在生活方面,鄧超不僅完成了與孫儷的婚禮,還欣喜地迎來他們的孩子,事業與生活,一片陽光明媚。
為了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,接下來的幾年,鄧超全力以赴,拍戲的同時,還加入了大受歡迎的綜藝節目「跑男」。
在這個平台上,觀眾看到了一個真實,且具有幽默感的鄧超,從而更加喜愛他。
然而最動人的,還是他對家庭無微不至的責任心。
雖身處娛樂圈這個浮華世界,名利對他并未產生誘惑。
他保持著初衷,對工作毫不敷衍,也時常抽出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,陪伴他們度過美好的童年。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成名后的鄧超沒有忘記大姐早年的支持,他積攢的第一筆財富,就為大姐在南昌購買了兩套房子。
時光流轉,鄧超終于實現了年輕時的夢想,得到了事業和愛情的豐盛收獲,并盡力回報了大姐的深情厚意。
鄧超如今幸福的生活,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對于家庭的責任感。
他懂得感謝大姐、理解父母的不易,曾經受到的恩惠,都被他深深的記在心中,并期待著有一天能回饋給對方。
鄧超的人生也告訴我們:只有充滿真情和感恩心態的人,才值得被愛,也只有懷有感恩之心,方能在人生路上走的更久、更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