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一個人看劇真的很無助。
特別是這兩年,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了。
編劇擺爛,逮著晉江文學一部接著一部地薅。
演員擺爛,歸來已成頂流,一看演技還如剛出道。
在現下這種風氣里,觀眾的底線一降再降。
就拿我個人來說,現在對電子榨菜的要求已經從「好看」,變成了「能看」。
劇情合理不離譜,演技過得去。演員顏值、鏡頭畫面美一點,看起來賞心悅目就行。
40分鐘劇起碼要看5分鐘廣告,這點要求總不能算高吧?
萬萬沒想到,導演擺爛起來才是最致命的。
導演一旦擺爛,哪怕你不帶一點腦子看劇,也能被單純的視覺攻擊瞎了眼,昏了頭。
這就不得不提到最近白鹿的兩部劇。
兩部熱門劇同時在播,搭檔的都是當紅男演員,本該是收割熱度和名氣的好時候。
結果,兩部劇被輪流嘲上熱搜,原因一致—— 「歹毒」。
給沒看過劇的朋友見識一下有多歹毒:
《以愛為營》,鬼迷日眼的拍攝角度。
看路透是孟宴臣的弟弟,看正片發現是宋焰的朋友?
自創復古幽默的轉場效果。
很成功,屬于是看一次笑一次的級別。
《寧安如夢》,滾筒洗衣機運鏡。
帶您沉浸式體驗暈車的感覺。最后一定要清風拂面作為結尾,才足夠裝杯。
死亡濾鏡配合死亡特寫。
隨機嚇鼠一位幸運觀眾。
講真,像這樣歹毒的鏡頭和剪輯現在還真不少。特別是古偶現偶賽道,雷點和笑點可以說是一抓一大把。
今天頂著工傷的風險,帶大家一起「觀賞觀賞」——
「運鏡篇 」
有時候真的很懷疑,內娛一些導演的鏡頭美學是不是去印度進修的?
主打遠近推拉,來回快切,然后變形、慢鏡頭等效果輔之。
印度運鏡不再是鬼畜視訊專屬,它甚至已經開始統治國產劇了。
傷感的時候,給你來一點震撼。
緊張的時候,給你來一點震撼。
震撼的時候,再給你加一點震撼。
《春閨夢里人》里女主跳崖這段更省事。
直接某音流行的啵比啵比啵比啵搬山大屏幕。
這百萬剪輯的活快放下,我半價給你整得明明白白的。
除了印度風, 滾筒洗衣機也是各位大導演的鏡頭靈感來源。
狂拽炫酷不起來的打戲,那就轉一個。
深情唯美的吻戲,必須轉一個。
吶喊的時候,可不得再轉一個。
不知道想表達什麼的時候......那也轉一個吧。
好了好了別轉了...... 怎麼碼字都要貼暈車貼啊。
也不是說這些運鏡手法就完全不能用,我承認它們絕對是有一定藝術性的。
一部劇出現個兩三次就算了,但如果用之過度、用力過猛, 就很難不讓人懷疑是導演的鏡頭語言水平有限,還是在掩飾演員的演技了。
「轉場篇 」
如果說上面這些運鏡是不在乎觀眾的觀看感受,那有些轉場做的真是,把觀眾當傻子吧。
但凡做過PPT的都知道,這叫【翻頁】。
這叫【翻轉】。
這叫【縮小式退出】。
這叫【縮放式進入】。
看到張一山和關曉彤的嘴里吐出一張PPT,我的沉默震耳欲聾......
請問各位導演,現在后期的門檻都這麼低了嗎?只要熟練使用PowerPoint等辦公軟件,我也是可以應聘的嗎?
更讓人遭不住的,還是某些導演的「秀技」。
比如說開頭的擦頭轉場。因為太過炸裂忍不住再鞭一次👇
我猜導演想做的效果是這樣的👇
我說真的,這剪輯有點演我上班了。
別人努力,見效了。我努力,見笑了。
「特效篇 」
別笑,還沒到[高·潮]。特效才是[高·潮]篇。
如果是十幾年前出現一些粗制濫造的特效,說技術不夠還完全可以理解。
那麼現在動不動就A級S+大制作,再出現5毛錢都不如的特效,這錢是不是掙得太沒良心了?
這僵尸美人魚,怎麼比古早美人魚看起來都尷尬。
前有花千骨吃空氣包子。
后有特種兵女友隔空吸包子魂。
十幾年了,開車車輪子還是一樣轉都不轉。
別告訴我是采用了磁懸浮技術。
十幾年了,神仙還是一樣能力有限。
這屋頂修得,不如給我來碗刀削面。
十幾年了,英雄救美還是一樣無視地心引力常識。
在男主一個180度托馬斯旋體接住女主的那一刻,我的智商也停止了。
十幾年前的武林高手是真的武林高手。
現在的武林高手是水果忍者。
當然了,有時候也會致敬經典。
沒想到吧,情敵打架的bgm是「你相信光嗎」。
太多了太多了,栗子都不夠舉了。
最后放一張最經典的「相柳大人奶至流血啦」創飛所有人吧。
「布光篇 」
本來這一趴沒必要單獨寫,點太小了。但我是真的很想吐槽。
現在的國產劇是哪來的自信,要我們觀眾如此費眼睛去欣賞?
要麼暗到看不清,亮度調到最亮都沒找到演員在哪。
別問為什麼。問就是「電影般的質感」。
要麼亮得閃瞎眼,恨不得戴墨鏡才能看。
這里必須提名《星落》的導演。
他是真的好喜歡用燈光營造唯美的氛圍啊......啥都要照個大強光。
結果,人物無效出場。
瞇著眼都沒看清是哪位。
夢幻接吻,直接變成天狗吃月亮。
光亮下的飛蟲多到讓人懷疑他倆是不是在垃圾堆親嘴。
再配合一些奇怪的特寫。
(你敢相信這個鏡頭是為了體現女二在聽到表白后的欣喜之情??)
一些奇怪的角度。
(導演:面部輪廓給你整塊模糊掉!臉部缺陷再給你無限放大!)
此刻,陳星旭和我都曬干了沉默。
誰還記得這部劇未播前的路透里,陳星旭長這樣嗎?
美是需要被發現的。把這個道理搬到影視圈,發現美、呈現美便是導演的職責了。
有時候還真不能張口就怪演員、嘲演技。為什麼有些演員演了某一部戲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?是演員自身演技忽上忽下嗎?也不見得。
一部好的作品,需要演技好的演員,更需要拍戲好的導演。
怎麼才能拍好戲演好戲?
尊重工作敬畏行業,不把觀眾當傻子是第一步。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